Monday, 27 February 2017

妈妈不在家之食谱(六十九):蒜香花椒虾仁杏鲍菇

我从西安回来后,嘴馋,到淘宝弄了一瓶花椒油和一包花椒回来。妈妈还没有机会大展身手就忙着抱孙去了,我今天就忍不住拿花椒来做实验。想象中花椒配蒜香一定错不了,打开冰箱看什么可以适合作蒜香的,就来玩一个蒜香花椒虾仁杏鲍菇。


材料:
蒜头半粒,切片
花椒半匙
小辣椒一条,切小块
虾仁适量
杏鲍菇适量,切块
猪油适量


步骤:
用盐把虾仁腌一腌,放一旁备用。
杏鲍菇切块,用滚水烫一烫,放一边备用。
大火把猪油烧热了,加入花椒炒一炒。花椒飘香后捞起。
把蒜头和小辣椒下锅大火继续炒。
加入虾仁大火炒之。
在虾仁转淡红后加入已半熟的杏鲍菇大火炒一炒即可。
最后把一部分油炸过的花椒和蒜米撒上即可上桌。


下一次杏鲍菇不用灼了,我要用牛油煎。呵呵。

Sunday, 26 February 2017

妈妈不在家之食谱(六十八):烟熏鸭胸蒸豆腐


妈妈不在家,我总会买些烟熏鸭胸肉备用。一来我爱吃,二来可以玩好多花样。

今天来点儿禅意,弄个烟熏鸭胸蒸豆腐。绝对是懒人食谱。

步骤:
1. 把豆腐切了,淋上一些头抽。
2. 烟熏鸭胸切成薄片放在豆腐上。(没完全解冻就切比较容易切成薄片)
3. 蒸至鸭胸肉软了即可。(别蒸太久,肉太硬不好吃)
4. 加上dill(就为美观。)

鸭肉的汁会流出,豆腐会有淡淡肉味。吃豆腐,我个人是特别喜爱这种清淡口味的吃法的。

要是可以在院子里吃就更有禅意了





Saturday, 25 February 2017

公主驾到……


小王子驾到时,我兴奋莫名,不知自量地弄了双马宝宝脚套手套,但是没给他写部落格,要把公告天下的喜悦留给他父母。

小公主驾到,我有自知之明,什么女红都不做了,就给她画张小卡片吧。大姨又有新玩伴了。

Princess, welcome to our galaxy……

妈妈不在家之食谱(六十七):熏鸭胸配microgreen

之前播种的cherry tomatoes长得密密麻麻的,决定把一些苗给拔除。可又不舍得这样子便扔了,打算当microgreen今晚给吃了。

冰箱内还有之前买的熏鸭胸,正好派上用场。

把熏鸭胸切薄片,白饭煮快熟时把肉片铺在饭上蒸。(要注意,过熟就不好吃了)饭里有熏鸭肉的香味,好吃得很。

肉片蒸熟了就取出,撒上小苗和炸蒜米就成啦~

Saturday, 18 February 2017

就是个不断寻找自己的过程

我记得刚开始做工的那十多年,我每天早上都带着兴奋、期待的心情去上班。我对那些学不完的事儿充满好奇,天天兴致勃勃地学习。那些满足感、贡献感像鸦片一样,工作即使排山倒海,拍拍身上尘土、抖掉身上水珠,又是往前冲的一条好汉。

后来,组织换了一种我无法理解似有若无的理念,汪峰的《觉醒》成了最真实的写照。我漠视那个已经不再熟悉的环境,把心思放在团队里的新一代,用我的绵力为社会训练一批专业,就为了心底的骄傲和光明。

再后来,我幸运。突然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过着悠然而往清静无为的生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

宇宙忙着给我捧上无限的可能,我的导师以一个Law of Least Effort让我欣然接受了送上门来的责任。

五天过去了,我遇上了无数的挑战,却也同时为无数人带来了新希望。The Law of Giving and Receiving教我the process of circulating joy and affluence in life。我再次每天带着兴奋、期待的心情去上班。笃定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永远慈爱。




第三极 
原唱:许巍
填词:王海涛
谱曲:许巍
编曲 :王文颖(贝贝)

何必管一片海
有多澎湃
何必管那山岗
它高在什么地方
只愿这颗跳动不停的心
永远慈爱
好让这世间冰冷的胸膛
如盛开的暖阳
旅人等在那里
虔诚仰望着云开
咏唱回荡那里
伴着寂寞的旅程
心中这一只鹰
在哪里翱翔
心中这一朵花
它开在那片草原
旅人等在那里
虔诚仰望着云开
咏唱回荡那里
伴着寂寞的旅程
我就停在这里
跋山涉水后等待
我永远在这里
涌着爱面朝沧海

Sunday, 12 February 2017

农历新年过了,怎么处理长寿花

新年总爱买些新年观赏花卉。好多人新年过后枯了就丢。我觉得可惜,想要把它们种好。去年新年买了一盆长寿花,花谢后换盆,悉心照顾至今一直活得好好的,可惜没开花没新进展。今年决定再买一盆过年。


新年她大红大绿的,好迷人。可是,我买时毕竟已经盛放,到了年十二,花都谢了。

我把开花的枝干都给剪了(可是还有一些没谢的小花,不舍得丢了,收在小杯里摆在桌上欣赏)

最后,在一个中型盆里放了自己掺的土(沙石与腐植土一对一比例),把去年的和今年的种在一起,希望他们可以活得好好的。

等他们强壮后再来尝试催花。

Saturday, 11 February 2017

Ted Chiang的小故事

我果然去book depository买了Ted Chiang(姜峯楠)的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究竟是过去的我预知未来所以顺流而行买了这本书,还是过去的我以自由意志决定了今天的我读这本书……我是依序泼墨成画,还是袖手看泼墨成画,或是依画泼墨



Ted Chiang至2015年为止写了十五篇短篇,七篇得奖(还有其他最佳作者奖什么的)。他的故事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可能,大家潜意识里都相信世界不需要像现在这样……



Ted Chiang写小说,你也不觉得高潮迭起,可是他娓娓道来,一些复杂的想法在有条不紊的信息积累后突然显现。平淡中奇幻暗涌。关于人生、人性的问题,时不时悄悄地渗透进来,我招架不住(可能也不想招架)。

如果你已经看了电影Arrival,问了自己很多问题,也享受这种头昏脑胀的过程,你会喜欢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与其说是科幻小说集,不如就称之为短篇故事集吧。人文主义者写的短篇小说。八个小故事,无数大问题。

  • "Tower of Babylon" (Nebula Award winner)
  • "Understand"
  • "Division by Zero"
  • "Story of Your Life" (Nebula Award and Theodore Sturgeon Memorial Award winner)
  • "Seventy-Two Letters"  (Sidewise Award winner)
  •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cience"
  • "Hell Is the Absence of God" (Hugo Award, Locus Award and Nebula Award winner)
  • "Liking What You See: A Documentary"

Friday, 10 February 2017

光合作用与光呼吸 - 我们应该知道的事

虽然读书时biology绝对不是我的强项,但我自问是专心听课的好学生,老师教过的即使我背不了,总也有印象。我很肯定,从小学的人文与环境,到初中的科学,再到高中五的生物课,甚至是小时候接触的所有课外读物,都说绿色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而呼吸是二十四小时都在做的事,所以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晚间释放二氧化碳。

说起光合作用,大家都想起这个吧


直到我迷上空凤和多肉植物,我才发现普遍上大家都没把事情说清楚。

话说许多空凤和多肉专家交待我们不可以晚间浇水,我把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用在Google上,这才发现:

光合作用有两种:



产氧光合作用是我们所熟悉的,不产氧光合作用可以简括如下:
CO+ 2H2A + Light Energy → [CH2O] + 2A + H2O(source: LiveScience.com)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Photorespiration是损耗能量的副反应。有些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减少这副反应。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植物可以分为三种

  • C, start subscript, 3, end subscript plants - 大多数植物是这类,没什么特别方法减少photorespiration的
  • C, start subscript, 4, end subscript plants - C4植物将二氧化碳的固定与Calvin Cycle其他反应隔开
  •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CAM- CAM植物在不同时间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与Calvin Cycle(白天气孔关闭以避免水分过快的流失,夜间气孔开放以摄取二氧化碳。)

有兴趣的可以到Khan Academy上课:Photosynthesis


据知,这世上有6%的植物是CAM植物,在这里(CAM plants examples)选几个你喜欢的放在睡房应该错不了。

我最近觉得自己长期开冷气房间太干燥,再加上我觉得在房里加些绿意应该更有生气,于是参考了网上传的NASA Guide to Air Filtering Houseplants,组了一盆净化空气高手(Snake plant, Pothos, Fittonia albivenis, Spider plant)。想要看得更详细的可以读Nasa与ALCA的报告(INTERIOR LANDSCAPE PLANTS FOR INDOOR AIR POLLUTION ABATEMENT


Thursday, 9 February 2017

新手的子持莲华种植心得

很喜欢子持莲华,一来是因为名字很诗意,二来是喜欢她像花朵一样优雅。可是,一年半以来,我前前后后应该杀死了好几盆的子持莲华了。

活下来的就只有几经折磨的这一盆。这是朋友从金马伦给我带的两小盆的子持莲华,我把它们都种进一个陶盆里。看,开始时像花朵一样。
Aug 2015

给我种了三个月后,开始徒长,变畸形了。
Nov 2015

我受不住刺激,屡次换土。有时候它们奄奄一息,有时候它们又徒长,有时候它们索性停止长大。
Sep 2016

后来,在网上读到说这植物可以在很恶劣的土壤生长,最重要必须确保排水性好。我把心一横,从去年十月开始,我把陶盆里的土全都换成小沙石,然后把它扔到墙边露养(我家墙边直射的阳光只有早上八点到中午两点左右)。结果,已经徒长的至少也稍微合起来了,长出来的小宝宝不再细细长长了,我开始看到些希望了…… 

Feb 2017

Wednesday, 8 February 2017

再来尝试微景观

两年前我在Boxing Day弄了个terrarium,但我把它养在pergola的桌上,因天气酷热而把青苔都给热死了。Terrarium的瓶子一直被我扔在一旁弃之不理,最近心血来潮,决定再尝试一下。这次找捷径,决定找一些热带国家的植物以确保较高的成功率。

首先,在我家草地上掘了几棵野草(别笑,野草也很漂亮的,还有秀气小野花呢)


依据之前的步骤,先铺上一层轻石,然后把浸泡好的水苔铺在轻石上。过后再铺上种植土。最后,把我在自己家里找得到的适合的植物用钳子慢慢种在瓶子里,然后把摆设品随自己喜好摆进瓶子里便可。



你认出了几种野草呢?

Tuesday, 7 February 2017

水Jambu (水蓊果)


水蓊,我们槟城福建人称“水jambu”(水蓊原产于马来群岛,17世纪由荷兰人引进台湾,由于我们称jambu,台湾就音译为莲雾。),是我最爱的水果之一。我爱吃的是这种扁钟形,果形中小,果皮表面上有隆纹的,有时候里头还有一两粒种子。酸甜酸甜的,做rojak特别好吃。现在市场上常见到的是大颗的莲雾,甜的,做rojak一点个性都没有,我不爱。

好久没吃这种马来西亚品种的“水jambu”了,妈妈今天在巴刹看见,二话不说买了一公斤回来解馋。淋上自制rojak酱,撒上花生末,好吃又消暑。

小时候,我三姨婆家庭院有棵水蓊树,结果时一树鲜红、嫩红、浅红,特别漂亮。我们在院子里玩,渴了也不找水喝,地上捡几颗、树上採几颗,在衣服上抹一抹就吃。“奢华”一点的就等大人想吃时弄一碗酱清+细糖,大家围着小碗沾着吃。就这样过一个热闹又满足的炎炎午后……

可惜的是,明明是马来群岛的土生植物,却因为没什么经济价值而渐渐从马来半岛消失。再过几年说起水蓊果,大家只知道从别的国家引进的品种。


我们小时候吃rojak,原料特别简单,都是当地的食材,水jambu、黄梨、ambra等,浓浓南洋风味。这几年吃 rojak,越搞越华丽,想吃水蓊还得碰运气。老来只能话当年了……

尝试拯救胡姬花

我家有棵胡姬花枯萎已久,被我遗弃一旁。今天良心发现,决定给它一次机会。

枯剩一片枯叶和一堆气根

首先,把枯了的气根都给剪了,小心的把仅剩的胡姬给取出。在水里滴了几滴液肥,把整棵干瘪瘪的胡姬给泡入水里约一个小时。几根微弱的气根上还有些气泡,给了我一丁点希望。



浸泡后取出,放上椰丝和火炭,挂在通风但没有直射光线的地方。然后,祈祷……

Monday, 6 February 2017

超级简单的迷你温室

当然,在马来西亚我们是用不着温室,但我觉得这个看起来一副可以当温室的模样,就玩玩吧。

在超市买蔬果、菇类,总是用这包装:


在底部刺排水洞。


放些水检查看排水洞排水量足够吗。


完成后在最底层放些沙石,撒上一些堆肥,最后铺上腐植土。这一次我决定种生菜,这就撒上生菜种子:


在外国盖起来可以保温,我们不需要,但晚上可以盖上(这盒子其实有缝,盖上了植物还是能够呼吸)防动物害虫干扰。

接着就等生菜长大啦~


三天后……

Sunday, 5 February 2017

尝试种菊花

1月14日,兴致勃勃买了许多新年摆设的花树,等待新年的到来。采菊东篱下的浪漫我尝不了,但总可扛一盆回家吧。




在这期间,我很勤力地每晚把它扛去外头接受露水滋润。隔天一早又把它搬入室内怕被晒伤, 结果搬进搬出的过程中一直折断树枝,我就索性把折断的剪了下来插进花瓶里。怎知这菊花生命力坚强,插在花瓶里的竟也长根了。



新年气氛渐淡,我决定全给剪了,从新移盆栽种。菊花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20℃-25℃,可是我还是决定尝试,希望我们这种热死人的天气闷不死它。

首先,先把根系给清理一下。
刚从盆里挖出的

把根系稍作清理


发觉其实许多枝干开始长新芽,不知道我这大动作会不会吓坏它们。


我在盆底放了沙石,再加上一点儿堆肥和酵素渣,这才加上我自己混的泥土(腐植土:沙石=1:1)


就这样子插了两盆,放在没有直射光线的墙角,祈祷它们健康茁壮。


被剪下的菊花还很新鲜,决定插在较大的花瓶里,任它们恣意绽放,继续染一室春光。

Saturday, 4 February 2017

Photobook初体验

约莫二十年前,为自己的旅程弄几本scrap book是平常事。现在用电脑编排后让别人印刷这么简单的事儿我反而兴致已退,身边朋友做Photobook做得不亦乐乎的,我却从来没参与这热潮。说穿了,一个字:懒。

最近较清闲,适逢老友邀我一起做本photobook给位退休老师,我总算第一次体验印刷相簿这事儿了。

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天下相簿印刷公司选择多得是,直接到Photobook Malaysia的网站买了配套,download了Photobook Designer就开工。把老师的相簿排版完毕(等待下一轮校对),觉得这玩意儿简单好玩,于是又到Photobook Malaysia的网站多买了几本,决定为新年礼物赶工。

应该是去年吧,请外婆拍全家福,“有什么好拍的?这么多年拍了这么多我一张都没看过”她老人家这么抱怨着。想想也是,这年头谁都不把相片洗出,看手机看tablet的照片老人家可能觉得不真实,所以我们孙儿们一直想给她弄本相簿。拖了一年,我就一鼓作气吧。

外婆与我-四十年前的照片
我发动全球所有表弟表妹(呵呵,说得好像我们千军万马似的,其实只有十五人)翻箱倒柜找出老照片,外婆的每一个孙儿有一面特辑,重点是最少要有一张和婆婆的合照。接着是几页是我们平时聚会呀、重大日子的照片,最后是每年的新年全家福。

汇集照片有些难度,毕竟我给大家的时间很短,再加上表弟表妹们有些在不同time zone,有些又得出动阿姨舅舅帮忙,收到的照片并不齐全。除了近年来的digital camera的照片,收到的老照片有些quality很差,最后我只好把家里的老照片都翻了一遍,用Google的PhotoScan拍了下来(这个apps好用,极力推荐)。

由于是第一次用Photobook Designer,我以为选择对的尺寸就可以开始,直到我把整本相册排好,在上载的过程中才发觉我选错了相册设计(我买的是8"x11" Layflat,却傻傻选了8"x11"standard)。在更改相簿book type和binding type后原本的页数有所更动,搞到三更半夜才终于把排版完成,按了“上载”我就上床睡觉了。隔天傍晚(1月19日)从电邮track status时才发觉上载出了问题,我开始紧张(选择express shipment,从上载到出货到顾客收货需要4至6个工作天,如果我在20日解决不了这问题,可能外婆就无法在新年前收到这份礼物了。

1月19日那个晚上,我把整个Photobook的网站翻查完毕,可以用的方法我全用上了,可是project file还是无法上载。我通过电话、电邮、Facebook Messenger等方法求救却完全没有答复。气炸。

1月20日早上九点,打电话到Photobook Malaysia总部,电话另一端自动答复机说我是first in the queue,可是等了至少5分钟才有人接电话,接听态度不太友善,听了我的问题,她第一句就问我是不是用Maxis 4G Home Broadband,我说是,她说“我们和Maxis not compatible, 连网上说的optional method(上载到Dropbox)也不compatible,你就上载到sendspace去吧。”我依照指示上载并另外给Photobook Malaysia一个电邮后他们音讯全无。三个小时后,我上网track status仍然说"pending upload",只好硬着头皮再打电话去,这一次接电话的稍微比之前那个友善,问了详情,查了我的电邮,答应我说他们会在这一天内download并process我的project file,可是,一整天track status都说pending upload,紧张死了。

1月21日我track status终于说in production,我这才松了一口气。趁这一口气还在,赶忙给二姨、三姨弄了西安洛阳之旅的相册。1月22日我们给老师的相簿也终于校对完毕。我不想把自己气死,就扛了手提电脑到叔叔家上载这些project files。

1月25日收到Photobook Malaysia的电邮说我的外婆的相簿和老师的相簿都已经寄出,1月26日中午就收到了。不可思议的是,在我收到相簿的那个晚上,我那封询问上载问题的电邮终于有了回复,他们的答复除了一堆文绉绉的开场白和excuses,竟然是:“I wanted to check if you still require assistance on this matter? Upon checking, the order has been shipped.”我忍不住给他们回了封电邮,建议他们至少在FQA里头说明not compatible with Maxis的问题,并把解决方法列明,客人就不必穷紧张。不过,我不认为有人会认真看待这封customer feedback。

1月27日,阿姨们的相簿也到啦~ 我终于可以确定所有的礼物可以在新年拜年时送上。

对于从file uploaded到客人收到相簿为止的整个流程效率,以及相簿本身的印刷品质,我是很满意的。

可惜,customer service不及格:
第一,response太慢。顾客面对问题时通过各个管道询问,一律没有给予正面答复(我提问的是upload的问题,收到货了才回复我的电邮,牛头不对马嘴)
第二,接听电话的不专业。礼貌不到位不说,update status这么简单的小事没有人愿意做。(我既然不是用寻常管道upload,依据他们的要求发了电邮,他们至少也该给我知道他们是否受到了)
第三,没有改善已知的问题。(既然第一句就问我是不是用Maxis,我相信我不是第一个面对问题的顾客)Corrective actions / preventive actions一律没做,corrections也做得不好。
第四,不重视顾客的建议。我当然不认为别人必须采用我的建议,可是至少总该有些什么礼貌上的回应之类的。我的电邮石沉大海,感受不了半点诚意。

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吹毛求疵,可是我觉得我们一直成不了发达国家,“无所谓”就是其中一个因素。做的人无所谓,受的人也无所谓,服务业‘无所谓’久了就‘无所作为’了。

parcel包装不错


Thursday, 2 February 2017

Portulaca Genuses

Does anyone knows the best website to search for scientific name of plants? Preferably I can upload photos and search.

I wish to make clear on a few plants from the Portulaca genuses, but when I googled, wikipedia is normally the first results, and I do have my doubts.....I prefer websites run by botanists in this case.


Portulaca oleracea
I always wanted to know the actual name of "sayur rumi" (we always call it 'sailumi' and I never know the actual name in any languages besides Penang Hokkien). I googled and 'Portulaca oleracea' looks pretty similar. Any idea?
got this from internet since I always forget to take photos of the vege


Portulaca grandiflora
The description in Wikipedia is pretty obvious "Portulaca grandiflora, is a flowering plant in the family Portulacaceae, native to Argentina, southern Brazil, and Uruguay and often cultivated in gardens. It has many common names, including rose moss, eleven o'clock, Mexican rose, moss rose, Vietnam Rose, sun rose, rock rose, and moss-rose purslane." I'm sure this is the beautiful multi-colours flowers that my mum plant in the garden.
from my mum's garden


Portulaca gilliesii
Wikipedia described this as "Portulaca gilliesii ( silk flower ) is an annual plant succulent in the family Portulacaceae , which can reach 3 dm tall. It is native to India and the Middle East , and naturalized world; in many regions it is considered weeds". The photos provided by wikipedia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紫米 that I planted. However, if you search google image for 'Portulaca gilliesii', all the top photos show 紫米. So which is wh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