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9 January 2025

登富士山的准备(二):登山配备

爬富士山与爬神山的最大差距,就是现代生活的舒适程度。

首先,富士山缺水,饮用水卖得老贵,撒一泡尿也要给钱,连刷牙都是奢望,更别提洗澡了。所以,除了必须在背上山的饮用水重量和买水的费用之间做个平衡,还得带上漱口水、抹身体的wet tissue、face cleansing wipes等。神山水源充足,山顶住处甚至可以冲凉。

其次,所有的垃圾,必须自己背下山!我平时那种穿上破旧衣物,每一站丢一些的减轻负担方式行不通。由于我对自己的体能信心不大,所以在背上山的配备上(和将会制造的垃圾),我真的是斤斤计较,10克都不愿多带。

下图为我在飞往日本前所准备的所有登山配备,重量约三公斤。


最下一层为防水配备 — 我带了件Puma风衣、一件防雨裤,备了个背包防水套,带了个手机防水套,并带上好多个ziplock bags(装垃圾、衣物等)。
接着是登山时穿的衣物:内衣内裤、帽子、护膝、Uniqlo dry-x t shirt、Uniqlo Airism 长裤、袜子、护颈巾、速干毛巾、Uniqlo Airism UV cut sleeves、手套。
然后是御寒物件:手套、Uniqlo pocketable down jacket、beanie、Uniqlo Heattech 上衣、Uniqlo Heattech Extra Warm 裤子。
最后是遇上雨天的话可以替换的衣服:薇薇设计的富士bunny t shirt、内衣内裤、袜子、护颈巾。
最后的最后,头灯一个、云南白药喷雾剂(first aid之王)、漱口水、防晒霜、护唇膏、抹身体的wet tissue、face cleansing wipes、energy gel、喉糖、药物、腰包。

到了日本,Mey递给我一对鞋罩。这,太重要了!富士山吉田路线好多路段都是砂砾,风尘仆仆的,有了鞋罩就少去了沙粒石子进入鞋里的麻烦。

刚开始登山時的穿著

登山前,我又买了两包beef jerky一包巧克力做零食。这决定太好了,登山吃着吃着都倍感幸福。除了以上所述,登山背囊里还有两瓶500ml的饮用水,一个保温壶里装着新源隆白咖啡。再加上一小包零钱,总共约4.5公斤。









开始有寒意加了风衣

鞋子是Decathlon women’s waterproof hiking shoes。袜子也是用同品牌的登山袜子。还有Decathlon 的护膝。都便宜实用,不错。

山上夜里和清晨很冷。我带上的御寒衣物不多不少。晚上睡觉是Heattech 上衣裤子套上件t shirt。户外套上Uniqlo pocketable down jacket足矣。

登顶的早上得穿羽绒服


最后是登山杖。我带的是网上马币十令吉一枝的,可伸缩的金属登山杖。有些人喜欢用一对,我则喜欢用一枝而已。一对可能支撑度更好,但我喜欢有一只手可以做其他事的自由。富士山那可烙印的登山杖虽然好看且有纪念价值,但我觉得不怎么好用,也不好带回家。我只是买个迷你版做纪念。




锻炼充足,配备齐全的话,吉田线登富士山,真的不难。


Thursday, 16 January 2025

登富士山的准备(一):练习

2018年一行人浩浩荡荡爬了神山,大家兴致高昂的说接下去就该征服富士山。我信以为真,糊里糊涂把富士山放进bucket list。Covid过去了,我在group里提起富士山之约,鸦雀无声。可是我已经放入bucket list了呀……最后,决定独行,2023年十一月尾买了机票(庆幸Mey最后成了我的登山伙伴)

由于爬神山时的艰辛仍然历历在目,这一次可老实了,在农历新年后认真的编排了一系列的训练,还把一众伙伴都约上了,确保我有更多的动力。我一共plan了十三次的hiking,爬了十二次(其中一次到Bukit Baling山脚了我才拉肚子放弃)。最后一个月取消所有户外活动以减少意外的可能性,在家专攻健身自行车,每天骑十五公里训练脚力和气魄。

这样的训练有效吗?对我而言是非常好的。虽然此次比上次登神山已经老了六岁,但感觉上比上一次好太多了。做足充分的锻炼和准备真的太重要了。我们在马来西亚半岛爬山训练,虽然不能为高海拔做准备,但是在于训练节奏和步伐,以及理解自己的极限,还是非常有效的。


                                                                   ————————


爬富士山前的十二次登山活动:

2024年2月 — Penang Hill。印象中从Youth Park到升旗山顶不太难,约了一大伙在天未亮前开始爬山。结果其中几位和我一样太久没运动的,我们可真是漫漫步步艰难。


2024年3月 — Penang Hill一次,Tokun山两次,金马仑一次。

升旗山我们还是选择从Youth Park上山,这一次大家都进步了,不过下山时有同伴脚抽筋,我趁机一起乘缆车下山。


抽筋了还有拉筋缓解服务

我们爬Tokun都弃柏油路而走山路。第一次选择天还未亮就登山,第二次则选择天微亮开始登山以便可以看看百年老树。

金马仑的hike最疯狂,一大早从槟城开车到金马仑,到达trail 10入口约九点,这就从trail 10开始爬,再从trail 6出来。我们没经验,一心想说金马仑天气凉爽,没做什么防晒准备,结果路过菜园、果园、茶园,全没树荫的,都快中暑了!

看见卖冰淇淋的小贩可乐翻了


2024年4月 — 一次金马仑,一次Bukit Rimbah (还有一次我放弃了的Bukit Baling)。

为了瀑布,我们这次金马仑的hike选择了trail 9。误信网上comment说零难度适合初级者,我们还约了不爱爬山的朋友同行。结果到了paved trail的尽头,过了个篱笆门,就是高难度地段了。好几处还必须用绳子撑着全身重量往上爬,好几位同伴都受伤了。(结论:爬山这一回事,大家体能不同,天气不同,路况不同,别人形容的难度都不能作准,只有自己爬了自己清楚)

Bukit Rimbah则是我们所有的爬山路线当中最轻松的。山顶有个做得不错的休息处,可以一览槟城第一及第二大桥,真的不错的。



2024年5月 — 单独爬了一次Bukit Rimbah,二十多人去了一趟Pantai Kerachut,带上外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Bukit Rimbah看日出。


年龄段横跨五十多年的hiking队伍


2024年6月 — 去了一趟Lata Penyel and Bukit Berekeh,爬多一次Penang Hill,我的登山训练就结束啦。

我们一早从槟城驾车到Bukit Berlekeh登山入口处附近的停车场停好车就开始爬山。许多人是来这儿看日出看云海,但我们实在没有能力这么早起,所以错过了云海,但无阻我们爱上这小山。Bukit Berekeh只有四百多米高,登山路线全长五点多公里,不难,但非常有成就感,山顶可以一览三百六十度美景,大家都嚷着下次一定要再来。下山后我们又驾车到Lata Penyel瀑布玩水,也是个风光旖旎的好地方。下次吧,下次我们来个两天一夜,先到Lata Penyel玩水,早点睡,隔天凌晨爬山看日出看云海。

最后一次训练还是会到来Penang Hill,有始有终。


Sunday, 5 January 2025

外婆

外婆出生于1929年。在2024年末,她圆满了一生。

外婆48岁,抱着满周岁的我

我是外婆的长孙。她去世后我才认真的算了一下,她升格为外婆的时侯,才47岁,比我今天还年轻!我余生可以以她为榜样,正面反面都可以是我终生教程。

遗憾的是,外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前半段,我懂的不多。我只知道她祖籍福建南安,四姐妹在重男轻女的年代不曾受过正统教育,成年后靠大姨丈公教她们四姐妹识字。

外婆应该是天资聪颖又勤力过人,我们记忆中的她,天天看报纸,成语谚语难不倒她。从繁体转换为简体的年代,也不见她抱怨投诉,报纸照样天天看,副刊的小说照样追。

我小时,外婆最爱看I Love Lucy。我俩的英文,可能就靠这sitcom启蒙。一年复一年,外婆看的英文剧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广。我中学时,X-File是她最爱看的电视剧之一。电视台改换该剧的播放日期和时间,她还会给几个也追此剧的孙儿孙女打电话通知。可能是她看的英文剧多了,也可能是她有个英国女婿,她其实英语也不错。我爸给她打电话假扮五姨丈的同事以英语和她通话,她也可以简单的对答。

有一次,妈妈投诉家里种的花总长虫子,外婆叫她用H2O蚊油,妈妈问能吗?她说你傻?H2O没油就不会盖住叶子的孔,不会死。

一个从来没受过正统教育的人,汉语能读,马来语说得流利,英语能听能讲,科学常识还能举一反三,我们都非常敬佩的。

外婆比我们所有人都能干。园艺、厨艺、女红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

外婆以前爱种植,租屋子的那些年,她虽搬了几次,但她家前院永远是花团锦簇,有后院的话总会种上各种蔬菜。我有段很深刻的童年回忆,她第一次让我拿个小小箩筐,到后院採“滑滑的菜”(我真的不知道那菜是什么名堂,反正外婆就允许我傻傻的称之为滑滑的菜),当天晚餐的蛋花菜汤对我而言绝对是人间美味。

外婆从没煮什么花俏的菜肴,但无阻她的外孙们爱她的家常便饭。她有一道legendary的煎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煎蛋,也不知道是火候控制炉火纯青,还是时间掌控出神入化,反正,简简单单的一道煎蛋,口感松软细腻、咸淡适中,单吃也可口。可惜的是,我们所有人,没有人复制得了那煎蛋,她停止进厨房后,我再也没吃过比那更好吃的煎蛋。我记忆中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传统糕点——豆包仔粿。我们大多数人爱吃咸,但我爸爸嗜甜,所以她会用沙葛胡椒炒咸馅,但让我坐在一旁用舂臼准备花生碎弄甜馅。新鲜出炉的豆包仔粿咸香糯嫩,也成绝响了……

外婆视力还不错时,缝纫也是她的嗜好。我记忆里有她坐在客厅一角剪布碎,正方的、六角形的,魔术般就成了漂亮无比的百家被。她也曾经爱上十字绣,成家了的女儿们都有至少一幅。我家里多年前就有一幅金线绣的福字,和她家的同款,红底金字,传统幸福感满满。

印象中外婆永远心境年轻,非常能接受新事物。她对pop culture的接受程度比我广,认识的中文歌星明星一定比我多。因为心境年轻,她其实调皮好玩,调侃孙儿们牙尖嘴利反应敏捷。

五姨远嫁英国,四姨一家移民美国,所以她欧洲美洲也去了,周游了几个国家,见了世面;子孙后代快乐成长,大家坐下来闲聊谈起她满满是爱。

在她的灵堂前,有人说起我们都是她的臭孙,大家偷偷红了眼眶。

外婆的这一生,真的圆满了。